2023年以来,我国对战略小金属的出口管制措施持续升级,尤其是2025年2月4日对钨、碲、铋、钼、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,进一步凸显了战略金属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关键地位。钼、铟、铋等金属因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,在国防军事、高端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随着供应链约束加剧与需求结构性增长共振,战略小金属的定价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。
一、出口管制重塑全球供应格局,战略价值持续攀升
政策加码强化资源主权:自2023年7月起,我国先后对锗、镓、锑、钨、碲、铋、钼、铟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。2025年2月的最新措施直接覆盖五种金属,标志着战略资源管控进入新阶段。这些金属多集中于高精尖产业和国防领域,例如钼用于特种钢材和航空航天材料,铟是显示面板和光伏技术的核心原料,而铋则在核工业屏蔽材料中不可或缺。
全球供应链承压:我国是铋、钨等金属的主要供应国,占全球产量的80%以上。出口管制实施后,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显著。以铋为例,其冶炼供给本就受到资源端趋紧制约,叠加出口限制,全球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。类似情景在锗、镓等金属实施管制时已有先例,此次政策延续了通过资源杠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逻辑。
战略博弈常态化:当前,主要经济体加速推进关键矿产供应链本土化。美国、欧盟等通过立法和补贴扶持本土矿产开发,但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中国资源的依赖。在此背景下,战略小金属的贸易政策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工具,其价格中枢长期上行的趋势难以逆转。
二、铋金属供需矛盾突出,价格上行通道开启
独特性能拓展应用边界:铋的逆磁性和低毒性使其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,如消化系统药物制备;同时,其优异的核性能支撑了在核反应堆冷却剂和屏蔽材料中的关键作用。近年来,军工和新能源领域对铋的需求快速增长,例如含铋合金在储能设备中的应用探索。
供给端多重约束加剧:我国铋资源主要伴生于钨、铅锌矿中,独立矿床稀缺,资源禀赋限制了产能扩张。2025年出口管制实施后,海外买家面临采购许可审批的不确定性,贸易商囤货行为进一步推升市场紧张情绪。叠加环保政策对冶炼端的约束,全球铋供给弹性持续削弱。
价格上行具备持续性:需求端,医药、电子等传统领域需求保持稳定,而军工、核能等新兴领域贡献增量。在供给收缩与需求刚性增长的共同作用下,铋价已进入上行周期。历史经验表明,类似的小金属品种在供应受限周期中往往呈现阶梯式上涨特征,铋的价格走势或将延续这一规律。
(注:本文严格依据输入资料内容撰写,未引用外部数据或涉及具体企业推荐。)
本文源自:金融界